第一次知道“闰秒”这个名词,以前真是孤陋寡闻了。今天看到各大网站都在说这个事情,觉得好奇看了一下,才知道今天上午出现了“07:59:60”这样“不可思议”的时刻,由59秒变成60秒,比往常多了一秒。
“闰秒”名词解释:闰秒(rùn miǎo)是指为保持协调世界时接近于世界时时刻,由国际计量局统一规定在年底或年中(也可能在季末)对协调世界时增加或减少1秒的调整。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和长期变慢性(主要由潮汐摩擦引起的),会使世界时(民用时)和原子时之间相差超过到±0.9秒时,就把世界时向前拨1秒(负闰秒,最后一分钟为59秒)或向后拨1秒(正闰秒,最后一分钟为61秒); 闰秒一般加在公历年末或公历六月末。2012年3月,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宣布我国7月1日进行闰秒调整,届时将现7:59:60。摘自百度百科。
据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解释,自1972年协调世界时间正式使用至今,这次是第26次正闰秒调整。闰秒一般逢半年调整,也就是在6月30日或12月31日的最后一分钟,上一次“闰秒”出现在北京时间2012年7月1日。至于下次调整是什么时候,朱进解释说:“要实际观测才能知道”。
那这多出的1秒,对公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会造成影响吗?朱进表示,这个调整是人为定义的,并不会有太大影响,“但对一些特殊领域,比如航空、航天等,会有影响”。
国家授时中心表示,这一天由国家授时中心负责运行的我国时间基准系统将通过专用“闰秒”软件自动完成闰秒调整。国家授时中心长波、短波、低频时码、互联网、电话等各类授时服务信号或信息的时间都将作相应“闰秒”调整。普通民众的手机时间来自通信基站,会自动调整。一般手表需要对照电视台、电台手调,电波钟表可自动调整。
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关于此次闰秒调整的公告:
2015年7月1日,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时间频率基准实验室的监控系统显示出7时59分59秒、7时59分60秒、8时00分00秒的特殊钟面,这标志着中国与全球同步的第26次“闰秒”调整顺利完成。
此次“闰秒”调整在格林尼治时间2015年年中实施,上一次闰秒是2012年,由于我国地处东八区,于北京时间2015年7月1日7时59分59秒和全球同步进行闰秒调整,也就是增加1秒钟。国家授时中心时间频率基准实验室经过充分的技术准备,已成功实现了闰秒调整。与此同时,国家授时中心长波、短波、低频时码、互联网、电话和时间戳服务等各类授时服务信号或信息的时间也已做了相应“闰秒”调整。
此次闰秒调整工作还吸引了中央电视台、陕西电视台以及陕西日报等广大新闻媒体的关注,并就“闰秒”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。
闰秒是为让原子钟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周期保持一致,而额外增加或减少一个整秒。1884年,国际上确定以地球自转运动来计量的时间作为国际标准时间,称作世界时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出现了基于原子振荡的原子时,其准确度和稳定度均超越了世界时,但其与地球的自转不关联。随着时间的迁延,世界时和原子时之间的偏差越来越大。1972年,一种折衷的时间尺度—协调世界时(UTC)应运而生,取代世界时作为国际标准时间。UTC采用原子时的秒长,而时刻则通过增加1秒或减去1秒(正闰秒或负闰秒)以尽量接近世界时,这就是闰秒。
相关参阅:
新浪新闻《今天将出现7:59:60 专家称闰秒系协调系统差异》
国家授时中心新闻《国家授时中心顺利完成“闰秒”调整》